20160706成亮老師對長照議題之看法紀錄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時間:105年07月6日(三) 18:30-20:30

地點:中華民國社區營造中心202會議室

出席:成亮老師

工作人員: 陳淑敏、吳碧霜、余亭儀、蔡宜臻

紀錄:蔡宜臻

一、     成亮老師意見之摘要:

(一)    議題一: 長照目前需要面對的議題

1.         為什麼需要長期照顧,因為即便到最後這個社會到還是喜歡依賴別人,所以我將人老年長照需要面對的幾個議題分為以下幾點:

(1)       健康促進

(2)       溫馨陪伴

(3)       貼心照顧

(4)       行前圓夢

2.         會分為以下幾點的原因是因為第一點健康照顧大家都不重視,第二點則是人與人基本的關係是冷漠的,就是人與人之間沒有很用心地想要經營彼此的關係,所以人和人的關係是緊張的、是冷漠的,而且越到老年看得越清楚,第三點貼心照顧長照其實根本還不想做,第四點行前圓夢是很多人退休了以後都無事可做,只能等待吃飯、睡覺、面臨死亡,其實可以把他們導引到還有什麼夢沒有圓,要不要趕快來做。

3.         舉例來說,日本老化的比台灣還快所以很多機構都走在台灣前面,也很看重生命。我在日本行的時候看到一個天主教的安寧療養機構,當你住進去以後他們會希望你做兩件事情,一個是讓你完成一件你想做但尚未完成的事情,就是行前圓夢,另一個是他們會希望你在臨走之前不論任何形式完成一件屬於你自己的作品,而那個作品就會成為你生命的故事。

4.         這四大議題走到現在,我覺得健康促進大概大家都會想做,只是他們願不願意認真做而已,目前是跟職能治療師合作。

 

(二)    議題二:以扶輪社連結長照議題的原因

1.         我其實關注長照議題到現在一直在找方法,看看有沒有方法能夠推動後讓社會連動,但目前還沒有找到這樣的方法。大家聽完長照議題後都覺得很感動很重要,但是還是不知道怎麼往下走,比較好的方式是像扶輪社、獅子會這樣的組一小群、一小群的人來帶動,這也是當初我會加入扶輪的原因。

2.         扶輪社其實是一個非常公益的團體,而且他是藉著不同職業的群體組成,所以各行業發展的好壞並不會影響扶輪社的運行,也可以藉機會彼此扶持、聚會、結合資源。但是我們必須面臨的問題是扶輪社在公益方面的經費並非非常足夠,甚至有可能每況愈下,所以如何讓扶輪社成為一個能夠解決台灣社會問題的組織,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三)    議題三: 如何讓長照議題結合扶輪社

1.         我目前在扶輪社提出扶輪人照顧扶輪人的計畫,來跟幾位扶輪社友討論。我們現任的社長過去有一個公司是引進外勞,我向他提出我們可以引進台勞成為扶輪人的想法,讓扶輪人來服務扶輪人,而我們自己也可以下去做照顧服務。這個想法是希望我們並不需要以這個為職業,但是要讓社會知道這個是很重要的。至少是要讓我們老年的時候,對照顧的工作不陌生,也知道資源在哪裡,甚至利用現在的科技發展出能夠幫助未來的輔具,發展成社會企業。

2.         我們已經快完成未來一年申請國際扶輪的經費的計畫,我跟創社社長還在討論該由誰來執行,所以如果案子寫出來學會這邊願意的話,看學會這邊要不要有人來做這件事,因為第一年通常扶輪社希望是三年或是五年的計畫。

3.         現在全球其實最喜歡發展性的社會工作,社工其實都在做財富重分配的橋樑來幫助人,大部分都是靠捐款,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也不是一個健全的做法。一個非營利組織應該要把經費來源分成40%來自政府、30%來自捐款、30%來自營。所以扶輪社的案子也是幫助一群弱勢,以扶輪的經費培養他們工作能力,讓他們可以養家活口,這個就是營造。

 

(四)    議題四: 未來長期結合扶輪社的計畫

1.         我們想透過扶輪社先召集已經在做長照的群體,經過半年或一年的的計畫讓他們能夠被扶輪人接受,就會有扶輪品牌出來,他們也會有工作。我先把已經在做的群體找出來再加以連結其他群體,台灣現在已經訓練了10萬以上的照顧服務人才,但臨床照顧的問題一直沒解決,希望照顧服務的工作不要一直受困在一個變成外勞的產業,能夠把整個照顧服務的產業提升。

2.         國際扶輪的經費申請下來後,也希望盡量培養中低收入戶讓他們可以來做照顧服務,而且把他們的職業形象拉高,也讓他們成為互助的盟友。如果這個模式能夠成立未來也可以複製到獅子會。

 

(五)    議題五: 計畫背後的理論基礎

1.         這個模式背後有兩個理論,一個是家庭壓力理論(可參考下圖),在長照方面可運用此理論重新定義:

(1)       A是現在家庭碰到的壓力源主要是家裡沒人力。

(2)       B是可尋求的資源,也就是社區營造。

(3)       C是家庭面對這樣的壓力事實怎麼去認定,可能一種會認定由家庭處理,一種會去尋求資源。

利用B、C的的變化會帶動不同的X,改變後面的結果,所以就可以讓壓力變成助力,對社會帶來改變。

2.         另一個就是社區營造,因為一定要因地制宜、由下而上,就是運用社區工作的理論,台灣社區營造的模式(因地制宜、由下而上)。現在社區營造學會這邊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和模式。

 

二、案例討論

吳碧霜執行長:

1.         今天下午松山社大有來討論,他們在想的也是長照方面的議題,就是怎麼樣透過舉辦音樂課程,讓失智或是健康的老人來參與,課程結束後再到社區公園舉辦成果展。透過這樣的過程也順便募款,讓行動可以延續下去,也希望吸引年輕人關注老年議題。

成亮老師:

1.         這個計畫整體上能夠幫助到老年人的部分可能是心靈上有一些,身理上可能有限,溫馨陪伴可能也有限,貼心照顧、行前圓夢可能也沒有,所以他是不是真的對老人議題實際上有所幫助,我會從之前提到的四大議題來看。

2.         照顧老人最重要的還是怎麼樣能夠提供好的輔具,讓老人最終可以幫助自己,也讓照顧他的人可以輕鬆一點。

吳碧霜執行長:

像三芝的安養院也是在做這方面的事情。

成亮老師:

1.         三芝的安養院的成功有幾點,第一點因為他們是雙連長老教會,所以西方傳教士信徒的後代都在外地落地生根,他們的父母在老年就面臨了安養的問題。

2.         第二點它是從老人健康時期就開始收容,而且因為基督徒老人不喜歡遷移,所以每天安排固定的教會活動他們都會參加,再加上安養院本身離淡水馬偕醫院很近,可以醫養結合。

 

(一)    長照服務法面臨的問題

成亮老師:

1.         現在台灣面臨的問題是長照服務法明年要上路,但是長照服務法帶來最大的困難是他只是把過去已經有的東西讓它有一個法令的依據,但是以下三個最難的問題它並沒有解決。

(1)       財源籌措

(2)       照顧者的問題

(3)       無法社區化

2.         長照服務法通過後一年內並沒有成立任何安養院,小規模多機能的安養院民間不容易做到,因為經濟規模的問題,其實可以利用透天厝一樓的空間來做最好,而且埔里已經有成功的案例,之後可以排時間去參訪。小規模多機能的安養院除了安養也可以有托嬰的機能,我們未來也應該去推展這個。

 

(二)    扶輪社結合長照議題的目的

吳碧霜執行長:

 我還是在思考找扶輪社的社員來學照顧員這件事是否可行。

成亮老師:

簡單來說,扶輪照顧扶輪人這著計劃第一個是是藉機把照顧員的社會地位提升,讓他們的職業形象變好,第二個是我們這些一般社會上認為中上階級的人願意來投入照顧服務員的工作,讓大家可以真正認識到照顧服務員的工作是生命在照顧生命,並且改善社會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