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pads are smart collaborative documents. Join Hackpad Now.
2238 days ago
Unfiled. Edited by 陳運成 2238 days ago
都更處處長/方定安:各位夥伴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來到社造夥伴們的大會師,剛剛碧霜說她不是主持人,其實應該也是吧?不然今天主持人是誰?(碧霜:是家華,我是司儀)喔喔原來是司儀,不管是司儀也好、主持人也好,再跟大家say hello,因為我的腦袋還在轉來轉去,前天才考察回來,還在調時差。昨天更新處有件大事,跟大家分享一下:斯文里的第三期都市更新昨天做選配,共有92%以上的同意書已經蓋出來,代表自發性的都更跟公辦都更兩者整合在一起。其實公辦都更不代表公部門自己來做,真的要靠各位。今天談的主題是從經營管理的角度去看,其實公辦都更都會回到最早、最前端的Programming,要談到永續經營,前面的階段就要談出來,不是後續才經營管理,已來不及,很多方案需在前端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出好的方案,後續再好好執行,當然任何一個方案計畫都需長期永續的發展,跟李永展老師的”永展”一樣。長期來看我們是長期的夥伴,歡迎大家把想法提出來,今天果然跟以往不一樣,所講的話馬上會被(主持人)hightlight出來,讓大家清楚知道我在講什麼。因為同仁知道我不會照唸致詞稿,所以今天索性沒給我致詞稿,我今天自己想到什麼就分享,跟以往一樣。無論如何希望今天各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說出來,跟我現在一樣直接、真誠地講出來,把過去的經驗分享出來,我知道在場有很多前輩投入社造很久,也不吝嗇把想法講出來,相信今天下午不算論壇的論壇能夠更精彩,讓每位夥伴都能滿載而歸,滿載而歸要記下來!希望今天大家輕鬆無愉快地滿載而歸。謝謝各位!
 
社造中心執行長/吳碧霜:我們臺北市其實在走不一樣的路,怎麼樣把空間和社造結合,另外一種社造的可能性 接下來請李老師致詞。
 
社造中心計畫主持人/李永展:我們學會今年是第二個三年的最後一年,我想處長應該知道,今天文化部也有人來參加,有時候文化部在思考臺北市的社區營造怎麼定位時,其實有點辛苦。不只是文化部的社造,包括內政部的城鎮之星、前瞻計畫、環保署的環教,類似這些我比較熟悉的,都會說臺北市應該要驕傲,前瞻計畫裡有很多項目並沒有臺北市的經費,因為臺北市比較有錢,我個人覺得(我身分證字號是A)臺北做為台灣的首都,第一個要面對的是全球化競爭,中國的崛起對大家一定是個挑戰,反過來講臺北做為22個縣市之一、六都之一,要用怎麼樣的方式讓大家感受到臺北有在做事,而非驕傲的天龍國人。這樣的雙重壓力是大家要思考的議題,在場可能很多人身分證字號並不是A,但願意留在A或今天願意來參加,一定都有不同的想像,等等看簡報會看到很多老照片和年輕一代的照片,是不是要用世代的角度來發想。或是跨領域:跨領域有兩個介面,一個是跨空間的領域,臺北做為台灣的嘗試,不應該只限於臺北市,台灣這麼小,需要跨地理位置。跨領域則是跨越不同的專長或非專業領域,個人跟學會經營社造中心都期許今天能往前看得更遠,所以特地找不同的角度來對社造作發想,大家會想為什麼叫社造?社造學會第一屆理事長是李遠哲院長,當初在想社區發展,是包含「經營」跟「創造」,所以叫「營造」,今天社造永續經營,如何讓各縣市看到都會社造怎麼做,更期許透過社群網路,不只國內,也讓世界,像台灣很驕傲的世大運,讓大家知道作為首善之都,應該有的社造方式,打破熟悉的陌生人,要破冰、要往前走!
 
:我本來是社群,進入社區後就無形進入社造領域,一直進進出出,剛剛聽到有人一天做八小時,那我應該要站在外面因為沒做那麼久,但在場每人都關心社造,不管你站在哪,應該把大家連結起來,我站在邊線因為我認為自己是連結者
 
:原則上今天與會的應該都做社造,而且不只這些人,市長也應該是,如果不是的話還是好市長嗎?因為社造是城市基礎的一部分,這個部分臺北做得還不錯。
 
家華:老師說得很尖銳,大家在投入過程中社區工作是走三步退兩步,很辛苦,但為什麼走這麼久還沒有辦法永續?我自己檢討臺北市的公參會,的確跟社造斷裂,今年會好好反省。
 
 都更處承辦/楊銘澤:我們在談臺北市社區營造的下一步之前,需先回顧之前做過什麼事情,再承先啟後,開啟未來想像。從臺北市都會社造脈絡可看出是從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為始,培育了許多社區規劃師進行改造,但社規師數量不夠,於是開始培養青規師、儲規師,後來演變為現在的社造人才培訓。另外還有社造中心、社區地圖、影像紀錄、URS、OPG以及最新配合西區門戶計畫和居民一同做北門附近廣告物改造、整宅等等計畫。在臺北市的脈絡下我們做了很多關於空間體系的事,但也造了很多人。我們也盤點社規師、儲規師、青規師、社造人才的分布圖,我們發現過去有段時間社規師提供非常多的幫助,目前這些老師都已更上一層樓,但仍繼續在社造領域努力,其中有許多人今天都在現場。我們也盤點了社區故事、社區地圖,到數位化的影像紀錄,以及促發城市創意行動的社造點、閒置空間改造的OPG的分布圖。綜合以上我們發現這些點主要分布在士林再生計畫、大同再生計畫、中正萬華復興計畫,這些市府有重大政策的地方。代表著我們有擾動的地方孕育出許多人,原因是過程中透過社規師的支持及他們和在地居民的溝通。未來將推展東區門戶計畫,從西區推到東區,在較少擾動的地區如松山、南港、內湖、信義做進一步的擾動,都市再生學苑未來可能就成立在大直,呼應這附近社造的加強推動。我們也去盤點這些計畫的人口組成,發現臺北市的社造跟別人最不一樣的是有許多議題社群,而且數量不斷提升,未來我們如何支持這些社群?都市發展與社區各式議題,是我們為來關注的焦點,這其中都更處、公部門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我們希望成立都市再生經營平台,藉此累積社造資料、資源整合、公私協力。社造人才也會轉型成都市再生學苑,能夠容納社群、為城市出點子、做城市創意的生產者。我們也希望和世界接軌,做國際型的擾動。
 
曾為青規師,民國77.78年就有社造課程,一路看下來。自己從守望相助隊開始進入社區,那時還沒有社區發展協會(阿扁時期才有),當里長前曾在居住地遇到很有心的里長,看了這三天大家的提問尤其針對社區領袖的部分,當然是在指里長,在社區做了快30年,覺得人的心靈很重要,要有理想、熱忱、堅持,社造是由大家的熱情組成。自己當里長之後每一屆都有不同的理想來達成永續經營的目的,當從居民的需求切入,自然會導致公民自覺,途中就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前來幫助。前三場小聚談到如何連結年輕人、如何讓年輕人參與,我認為政府計畫常常做完就走了,後續誰來做?要年輕人做公益不太可能,生計第一,因此思考如何使用退休年齡的人,是重要的事情。政府的政策只是輔助,做到最後有什麼好處實在看不到,有人常說里長不做事,那里幹事是公職,應該要多找他們。自己不會參與政府的參與式預算,因為沒有動能和理想性、沒有真正讓里民參與,我們自己開課執行才會永續,公務部門經費很多但始終沒很完整的規劃。像中國的社區治理就非常到位,政府如何輔助很重要。
家華整理:
  1. 社區領袖(里長)的角色如何被看待
 
:我在這邊算是工商代表,對我而言社造是生活不是工作,很感謝公部門辦此活動讓我了解社區改造不只是硬體的改造,也會連結情感。但社造不是只有老人跟小孩,我們應該要將中間分子拉進來,現在就落實社區照護的觀念。人們應落實在自己的社區才會長久。昨天聽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以工換工,以居家修繕連結老人照護,此概念是否可在社區中落實。我在內湖工作,有很多的上班族,他們也算是社區中的一份子,但有人關注到嗎?我們要如何讓大家有社區照護的觀念?
 
:面對人口老化,我在社區中推動長期照顧,打造民間版的社區長照。政府總有編列預算的政策,永續不存在的關鍵是因為沒有足夠時間讓大家共同討論目標與共識。方才看到社造過去所努力的,但大環境到了2050年的社會樣貌會改變,政府、社區也會改變,現在需要更多討論及分享,因我們共同面對的是外在環境的大課題(如少子化,高齡化),尤其在臺北,因為政府資源好像很多,但大家的生活經驗很不一樣,缺乏互相溝通、理解
 
:北市社造的空間、綠帶連結很完整。但同意剛才的社造應是生活,不應只是工作,既然是生活應是有機體,環境、安全、弱勢照護都要連結上來。看到社區裡人的需要,做完整的看見,才能永續。從空間綠化到現在應思考在地老化的課題
 
:青規師時組成xxx游擊隊,找閒置空間耕種成立菜園,發現居民接觸後可能無法一起行動,有礙於城市規範。所以認為應該把背景狀態鬆開,讓每個人可以在他們的情境裡面也可以做這些事。所以描繪臺北市的社造會是希望自主行動的環境做得更好,甚至像一個基礎的背景,讓有想法的人有嘗試的空間以及類似的經驗可以參考。xxx游擊隊最後轉型為關心臺北市政府田園城市政策,關注於制度性的背景是否支持社區行動。因為試做時確實發現市府角色是關鍵的,公有地的允許、政策的合理性很重要,因此希望描繪臺北市的社造是可以讓自主行動的氣氛越來越好。
 
:因文資議題而思考永續的可能性,發現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社造(人才)課程中的啟蒙很重要,開始參與社造的第一步才會確立朝這個領域前進。跟戴老師聊天他提到要發掘大家的「利」,利不一定是錢,要找出大家認為的好處是什麼,才會願意持續投入。此外也需要讓大眾對於公共議題有感,讓觀念改變,因此推行了小孩的環境教育。我做天母地區時很多人說天母資源這麼多還要做社造嗎?後來我得到暫時的答案是:因為生活資源充足,反而更能推動一些前瞻性的議題,如公平貿易、永續發展等進步的議題,這可能是臺北市社造的特色。
 
:我做了19年的社規師,居然沒有出現在剛剛的簡報上有點不爽,這19年存活下來很不容易,社造範圍很大很雜,要講清楚自己做的事情很難,自己又不擅長把話講清楚,所以處在一個奇怪的位子。臺北市的社造我會這樣描繪:主要是由空間部門主導,主辦單位是都更處也很明顯呈現了這個問題,其他部門的參與少,經濟、教育都有些斷裂,一直沒有被好好討論到底做社區的價值觀是什麼?因為我認為靠政府部門補助會死,我去年成立公司,從教育下手。呼應了剛才發言的善步,從小的教育學習開始接觸都市空間。另外就是產業,社區如何連結創新?還有一個問題是今天大拜拜到底要幹嘛?今天的產出如何應用?如何推廣今天討論的東西?但剛剛講到社區就是從自己做起,不要每天抱怨,所以回到我自己,為何今天自己會坐在這?我就是在尋找方法,互相支持很重要,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很重要,萬華糖部的甘蔗不會死,即使有派系介入、很多麻煩也會持續,我認為是因為地緣關係、在地的情感認同,才能促使這件事情持續累積,這些都在日常生活裡,因此我認為地緣很重要。就是回到剛說的生活教育、社區教育
 
  1. 社區連結產業的可能,新一代的技術如何導入
  1. 臺北社造很大的限制是空間部門主導,政府機關的空間規劃如何看待參與這件事?而計畫主導與社區間的關聯能不能夠串起來?
 
:幾件事跟大家分享,也蠻尖銳的。第一,社造曾被奉為很重要的事情,甚至各縣市都成立社造委員會,但目前社造被極小化,變為都更處的一項計畫,是我憂心的地方。社造應包含所有面像而非只是空間,所有跟人有關係都應被放進來。第二,擔心參與式預算只是個策略,在告訴大家政府願意分享預算給民眾,但事實上是這樣嗎?它連政府預算的百分之一都不到。第三,上位者所做的事情會影響社區的走向,也牽扯到預算分配、社會型態,如現在大力推行的田園城市政策,但誰講得出來那是什麼?各局處部門在各地種菜種花是對的嗎?應好好思考再去做。最後,都會社造到底是什麼?或許我們應該將都市鄉村化我們需被地方認同、希望自己在地化,而非永遠遷移,在城市中找到根與歸屬,才能永續
 
剛剛講到「定著」,但我想講另外一件事是「流動」,北市花了很長的時間說明北市都會型社造的差異性,我認為那是流動。剛剛德君說還是要有在地性,我認同但社群組織和生活圈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從流動可看出它的意義。舉例永康街是我們最早推參與式預算的地區,其中有個計畫是把巷道變成遊戲巷,但與各部門間的聯結有許多問題,終於十多年後有機會施作時,當初贊同的居民們認為不需要遊戲巷了,他們需要停車空間,因為他們的小孩都長大了。以此來看我認為沒有事情是一成不變的,我們面對的是轉型世代的變化,台灣有七成人口住在六都地區,都會型社造很重要是因為我們臺北市應該要作為其他縣市的示範。我的問題是,現在講的專業菁英的權力,是否真的能培力給社區?很遺憾目前的iVoting和參與式預算、都委會都是假的,芝山岩社區捍衛那麼久,周邊竟然是公部門先行、私部門才開放,這是專業的墮落。我們有一手好牌,希望好好得, 關鍵問題是做了那麼久的社造,所累積在光譜上看到的這些人,如何引動市民參與、真實施作在社區?我們不像新加坡是加護病房、無塵室,什麼都完備有效率,台灣像是叢林,本來擔心老虎會把白兔都吃光,但並沒有,表示實際上我們有生存法則,財團並沒有席捲整個資源,我們以為711等連鎖店會取代柑仔店,但實際上也沒有,這不就是我們在努力的可貴價值嗎?
 
想要問社造要帶領我們到哪裡去、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要讓我們社造人員都清楚目標,若確認目標,大家就可以提出對應方案,選出新創團隊,配合各局處部門如產發局的創業計畫,扶持年輕人讓他們活下來,對社區才有效果。我在企業界上班很注重目標的達成、整體效果,社造界真的很辛苦,開花開得慢,需跨局處的長期扶植。
 
社造是營造環境和人的連結,包括鄰居、鄰里、社區,進而產生人跟臺北市的情感連結。政府部門所做的事情很多,但民眾不清楚,不清楚就以為沒有做,人民也沒有參與其中,因此我們文山社大現在推行公民參與,邀請民眾了解政府在做的事也讓他們表達需求。但是社造養分從哪裡來,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青規師、社規師訓練很多人,但他們吃什麼?如何繼續下去?要做這方面的檢討,社造中心也應協助輔導。公部門應和社區連結,公部門扮演的角色很關鍵,因為他們握有資源。最後是社區本身,假使里長離開之後社區會變成如何?社區中的key person(關鍵人物)是誰很清楚,但關鍵人物若消失社區還能永續嗎?城市社造和鄉村的有很多不同,鄉村產業很多、空間很大,是臺北較缺乏的,到底臺北社造的養分從哪來?如果臺北市沒有里長,把里長的資源交給區公所,會很難推行嗎?里長裡面有百分之多少的人在做社造,而且全世界都沒里長這個職位除了台灣,里長的角色對社造是正面還反面?我們需要思考。我很重視行政倫理,但很多里長卻不把區長放在眼裡,讓區長沒有資源和力量,這樣子社造要如何推動呢?
 
碧霜:我想了很久到底今天誰適合來談這個議題,這幾年自己也遇到困境,畢竟以前一開始接觸很多傳統社區以及青規師,但近一兩年臺北市社群的樣貌與社區力量間的消長,我一方面擔憂、一方面覺得也許這是城市活力的開始。永續是老議題,但如何重新定義、解構,我的角色也不斷被質疑,北市20年來到底發展了甚麼?累積了什麼?但這可能講不清楚,需要大家一起來說明。這個階段要處理的事情事,青年能否進入社區?青年是為唯一的問題嗎?還是青年牽涉到的是與各族群融合的可能?我們希望一起找出社造永續經營的模式,前陣子看到英國花了14年建構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企業環境,這是我想要帶大家一起努力的目標。社會真正的問題落在社區,我們如何以社區為基礎發展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互助網絡的模式等永續經營的模式。社造不再只做社造,將結合社企、青年孵育,做為未來下一個階段社造中心發展的藍圖。長期來看還有政策倡議、打造適合青少年發展社區經營的環境。
 
都更處科長/胡如君:我去年才加入社造工作,我們團隊進到這個領域還非常非常新,為了這個討論我們從去年年底開始籌劃,有先請前輩們做大的討論,會把大家找來有一些想像,在反省對於我們這些新進來這領域的人,過去這麼多豐富精采的事我們好像很少透過某個可以累積的空間、資料庫或計畫的整理去理解,只能讀到很片面的東西,對於整件事要怎麼歸整,大家要先有個共同理解才能共同討論下一步,所以找大家來讓我們知道過去做過什麼豐富的事更新處一直被各政府部門理解為社區與各政府之間的窗口,但其實社造工作融入在每個局處,叫我們擔任窗口我們覺得不敢,但現在覺得要接起棒子才能讓事情變得更好,必須有個單位來統合資源。要如何往前進我也不知道,大家都是前輩,我們整理了三、四個討論議題包含如何讓社區與社群有更好的連接?中介組織如何發揮功能?跨部會的連結如何更好?參與社區工作一定只能餓肚子嗎?要如何成為賴以為生的工作?我們有在思考社造人才培訓之後的相關計畫。我們是群菜鳥,這次以及之後的討論,我們會收集歸整為後續三場沙龍,三場不夠的話就辦20場、30場,目的是把這件事解決,因此希望有更多討論和共同工作,讓這事往前走。
 
  1. 都市社造有無可能創造更多自主行動的友善環境及資源
 
:我們在做的事情可以回應到剛剛談的流動性和青年參與,我們自認為在做青年租屋社區,目前有約120位住戶,但還沒真正落實到社區,這些公寓大廈散落在大安區、中正區、文山區。我個人就換過4-5個住宿地,城市間的流動性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實際的經驗和體會,然而對於現在流動性高的青年來說,與社區工作有甚麼關聯?我爸媽那代20幾歲成家立業、買房,但現在可能40多歲才能負擔的起臺北的房子,所以20多歲-40多歲間的流動歷程可以討論城市中青年與社區的關係。如果等一下針對這兩個議題:青年與居住、流動人口的問題可以再對話。
 
:財務很重要,預算在限制內要如何做,同意剛才說的成立特別稅、特別法,專款的來源可以從民生消費的其中一項、大家共同決議之下保留來做社區發展。現今政府被要求很多,但能力弱,因為財政各方面限制太多,政府應學習聰明的父母,雖然政府不一定就是父母親的規格,但要不斷讚美、鼓勵公民朋友自發性地去做事。資金需脫離議會監督,讓人民自行成立委員會如管委會, 政府不會介入,最後的管理是司法,因為居民本該自己管理治安、清潔。里長的部份我和剛才的發言有不同的看法,資源很重要但社區工作不應還給"區",社區工作應該要回到"鄰",一個鄰大概一兩百戶,單位比較適中,現在是里長指派鄰長不太合理。大學能否和鄰近社區形成生活圈, 讓大學老師把自己所教的、或社規師一同帶入大學生活圈,以大學作為基礎,特別是發展災難型社區,不再只是文化、歷史、娛樂等之前都做過的面向,現在最擔心的是災難帶來的影響,要讓社區可以發揮作用。社區大學明年將滿20年,如能進入到小學學區,因少子化使小學空間閒置,社大接手小學更接近社區生活。讓社規師張羅集約的生活關係,臺北市的大學能夠認養自己生活圈的社區,以學區做為社區範圍。
 
  1. 中介者很大的任務是不斷在公與民之間、各系統之間做協調、換位思考
  1. 臺北的參與式預算有個功能是讓民眾在行政機關中做協調,但到底行政機關可以如何承載這些輸入的意見,有公務員跟我說參與式預算雖只是1999的實體版但有其意義,它可以讓民眾碰到實際的人,它拉出了空間讓非社區頭人可以直接面對公務體系,拉出了素人參與有別於以往的社區領袖參與,但行政機關的能量能否一直承載呢?(但不是所有縣市的參與式預算都這樣,有些縣市是讓民眾自己執行。)
 
:社區和社群的關係狀況需有一個很好的連結點,目前是里辦公室或社區發展協會,但很多時候兩者是一樣的,公部門也認為社區的連結點還是以里長為主,這跟剛才分享到是否能夠有預算撥下來給社區發展,這是可行的,但要撥給誰?剛有里長說北京、上海的社造做得很好,但他們的社區組織不是這個樣貌,是委員會(區委會),那是選舉產生的嗎?如果像剛才說的要有鄰長,是否也要用選舉的方式?這都是可以討論的,我是期待有個新的想像:制度的改變,雖說很難但是可以思考的方向。目前社區最基礎的結點有狀況,剛都在講里長,但如果沒有里長怎麼做?第二是我們當然需要中介組織,現在社規師、青規師到底如何導入社區,社造中心應扮演中介組織的角色。第三是跨局處整合,參與式預算執行前各局處也會開個會,但應該不是開個會就決定事情然後各自在各自的部門做事,像我們今天有民間組織、專家來討論,這模式應套用到跨局處的整合協調。 
 
:我本來以為這階段是分組討論,因為有四個滿明確且需要深化的議題。剛提到機制,公務機構有自己的生態很難去改變和促成溝通,機制的部分我希望未來用農民曆的概念,以兩三年度去看公部門每個預算怎麼編列、編列前的共識會議、議會監督、社區合作、結案檢視與改變,希望合公部門的節奏,看他們在跨局處的機制為何,試著在此議題和公部門合作,提出真的可以做的機制。就是攤在時間軸上,每個局處的環節把與議題深化有關的盤點出來,並導入民眾回饋的意見轉化政策方向
 
2580 days ago
Unfiled. Edited by 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2580 days ago
Whisky:大概只有五分鐘,我補充四個,第一,請你們今天先忘記資料這件事,大家對資料想像可能有點侷限,表格是資料一種,但我們想資料和以往是不一樣,下午我們會談什麼叫資料,在工作中,資料會用什麼方法投出來,上午先忘記什麼是資料。第二,舉例這張椅子,每個人看到這椅子會想什麼?若我是設計師,我可能會想我設計時,可能很在意使用狀況,稱為人因設計,設計師會在意這個和造型,製造商會在意什麼?材質成本和價格,另一個角度,場地所有者,我很好奇他為什麼買這張,每個人考量不一樣,不同角色會看到完全不同,這叫資料,我們稱為資料,設計師可能會看到椅子弧度,這場地所有者可能顯示比價成果,今天講的資料可能很多地方會出現,但不是你們想的。第三,我發現我必須誠實講我沒接觸過社造,我唯一比較有接觸是社區大學,我是參加裡面的課程,我發現你們很在意表格,國書有給我很多你們要填的表格,議員交辦的、文化部交辦的,我發現表格有特別難找的,像有個是表演劇場,你們絕對不會為表演劇場立一個劇場資料集,成立表格之後再撈出來,但你們一定會有地方政府的場館活動資料集,我如何找出來填寫,這必須回到我們設計時,有沒有想過如何快速找到再填入,這是第一層資料,你們一般想像資料,再來是決策,某個來申請我是不是要給他錢,他之前做過什麼事情,這要回到查詢階段,資訊如何協助決策,要談原本資訊能不能快速有效使用。第三是傳承,我最近聽很多流動率非常高,很多上一任熟了就換位置,這種傳承經驗,這其實叫知識管理,這五六年前就有了,如何讓留下來經驗更有效結合。資料可以回應到你們日常處理的每件事情,我們對資料想像真的不一樣。最後,今天講開放資料,什麼可以開放、什麼不需要,我們開放目標不是只是讓大家看,希望讓你們可以找到新夥伴,大家看了願意加入,不是為了資訊公開法拿來監督,是要拿去產生更大效果。你希望大家資料出來為你做什麼。比如今天,把不同人、不同領域、不同地方,意見放一起討論,像我就是社造門外漢,資料這塊我可以協助你們,你們的經驗可以告訴我你們的需求,我們一起討論。
 
2590 days ago
Unfiled. Edited by 洪國書 2590 days ago
洪國書 文化部開放資料說明會
 
一、開放資料文化
open licensing開放授權:代表任何人都能自由協作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一版
台中開放文化授權條款1.0版(保障著作人)
台中自由文化授權條款1.0版
衍生文化著作(如翻譯),須得到改作權的授權,衍生之前須得到著作同意。
編輯著作,如百科全書有很多的著作,彼此可能不需要溝通,裡面的各個章節是獨立的,只是在同一個空間存在。
韓國促進公眾資料提供與利用法(類似台灣的組織法),成立資料中心單位處理相關資料。
公開不等於開放
知的地位與用的地位
 
 
 
2611 days ago
Unfiled. Edited by 黃農喬 2611 days ago
:可不可以下次,請 whisky 下次有一個工作坊,教大家怎麼在眾多資料裡面重新分類跟整理,慢慢找出不同的特徵。今天這樣講,但大家回去還是有很多東西無法處理,你要拿這些東西做什麼,早上講的看起來很簡單,天有幾個參考網站,但可能還是有一些簡易的技術要教我們,不然接下來要發包或跟社群合作,我也無法說出我的需求是什麼。
 
Members (64)
��������� Luo Yi James Chen ������������(������������) 陳運成 Chia Hua Lu 黃農喬 hannah liu Lan Chen Hsin-I Lin Ying-Shin Lee M.F Hsieh HUANG YAYU ann chen 蔡和珍 Jiayi Lee 張舒文 劉鎮 leung8964@yahoo.com.hk a0936074519@gmail.com

Create a New Collection

Cancel

Move XXX to XXX


XXX will be invited to the XXX on XXX.

Cancel

Contact Support



Please check out our How-to Guide and FAQ first to see if your question is already answered! :)

If you have a feature request, please add it to this pad. Thanks!


Log in / Sign up